Abstract

與 傳 統 《 十 六 羅 漢 像 》 卷 不 同 , 石 濤 此 作 的 降 龍 段 居 於 全 卷 中 央 , 占 全 幅 近 百 分 之 三 十 , 且 羅 漢 持 一 净 瓶 而 非 缽 。 降 龍 歸 瓶 的 典 故 可 能 出 自 五 代 僧 李 誠 惠 (876-925) 的 事 跡 , 李 氏 長 年 蓄 龍 於 瓶 中 , 一 日 逃 逸 , 被 李 收 攝 歸 瓶 。 中 國 佛 家 習 以 龍 象 徵 修 行 之 障 , 李 誠 惠 蓄 龍 、 放 龍 、 攝 龍 之 舉 與 日 後 宋 、 明 心 學 强 調 收 心 、 回 歸 本 性 相 呼 應 , 或 爲 晚 期 羅 漢 畫 中 降 龍 改 用 瓶 的 原 因 , 晚 明 的 吳 彬 和 丁 雲 鵬 即 為 案 例 。 本 文 根 據 石 濤 的 禪 修 經 歷 和 《 十 六 羅 漢 》 卷 的 創 作 背 景 , 對 其 早 年 行 止 提 出 新 看 法 , 認 爲 這 幅 宗 教 畫 顯 示 他 在 追 求 名 位 未 遂 之 後 , 決 意 退 身 清 修 , 重 拾 初 心 , 有 自 傳 性 質 。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