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討2000至2006年間,22家台灣本土銀行之相對經營效率。特將有無加入金融控股公司、有無合併金融機構,以及其股權狀況這些外在環境因素納入考量。具體言之,本文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比較22家銀行各年度之相對效率,並以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觀察各銀行跨年度生產效率之變動。為探討「有無加入金融控股公司」與「是否曾合併金融機構」對經營效率之影響,本文採用隨機前緣分析法(SFA),分析上述兩種環境變數對各銀行投入變項的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私營銀行的DEA效率優於民營化銀行,但不及公營銀行。惟因本文探討之公營銀行僅有合作金庫一家,故無法將此結果普遍推及其他公營行庫。DEA效率值以銀行是否為金控公司分類觀察,發現非金控銀行比金控子銀行的效率要佳。從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研究,則可發現研究期間內銀行的技術變動、規模效率及總要素生產力均有成長,但總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則在退步。金控子銀行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除純技術效率外,皆在成長;非金控銀行反而僅有技術進步,其餘效率都在逐漸衰退。結合DEA與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可得知,金控子銀行之相對率雖然較非金控銀行要差,但反而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且確實有持續進步。 由SFA分析外在環境變數,可發現:金控子銀行生產時投入變項的過度使用會變嚴重;合併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可以減少投入變項的過度使用,其餘則否;隨時間之流逝,各銀行的技術進步會改善投入變項浪費的情況。 比較摒除加入金控與合併金融機構干擾前後的銀行績效,本文發現:有無調整投入變項所得到的規模效率排序有顯著差異,意謂這兩類環境變數確會影響銀行經營規模效率的呈現。沒有環境變數干擾下的技術規模效率與總要素生產力總平均由進轉退;純技術效率由未調整的衰退轉成調整後的成長,隱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與合併金融機構,對提升銀行生產力確有幫助,而純技術效率沒有顯現成長,可能是政策須檢討之處。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