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論文旨在探討《馬可福音》8:22-10:52的意義。對《馬可福音》而言,8:22-10:52是描繪耶穌從加利利往耶路撒冷的路途核心。而這條「道路」( ὁδὸς )中刻畫的人物與耶穌身份的揭示顯然有著特別的意義。因此,本論文探討的主題焦點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 本論文使用敘事分析為研究方法。以往學者以歷史為導向探究文本背後的社會處境。然而,近代學術研究了解到聖經大部份是以敘事文體呈現,以及再不能滿足對特定經文背景的探究,所以學者開始探究文本世界中的人物刻畫、情節衝突與敘事者,以體會文本當下的意涵。筆者有鑒於此,使用敘事分析進行《馬可福音》8:22-10:52的意義探究,藉此了解此段落呈現的意涵與其神學意義。 對於8:22-10:52的意義研究,敘事者除了引導讀者回應作門徒的意義與跟從十架的道路外,也顯示耶穌是以「人子」與「夫子」的身份行走這條道路。敘事分析的結果顯示敘事者刻畫門徒在此道路上無法領悟主角耶穌的教導,與耶穌思想背道而馳。相反的是,小人物巴底買撇下一切跟隨耶穌。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耶穌身份並非只揭示「基督」、「上帝之子」、「大衛子孫」三種重要頭銜,而是顯示耶穌是以「人子」、「夫子」身份預言受難及教導作門徒的意義。 此外,8:22-10:52耶穌行走的「道(路)」( ὁδὸς )具有以賽亞書新出埃及的概念。透過探究「道路」( ὁδὸς )在8:22-10:52的意義,顯示耶穌行走道路除了是「主的道(路)」( ὁδὸς )也是「作僕人的道路」。而「主的道」是出自以賽亞書新出埃及的概念。因此,《馬可福音》「主的道」是根據舊約傳統與故事來表明初代教會自我身份認同的追尋。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