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產學合作中大學之角色與定位,撰寫之中心理念乃試圖由大學發展的歷史定位談起,透過檢視大學由追求真理、探索教育內涵,到近接市場的第三任務展開,其間功能與角色的轉變。在個案研究上,主要擇定日本為研究標的,並承上探究大學角色之變遷為基調,透過研究日本產業聚集(cluster)中大學產學合作活動之概況,著眼於其相關論述與實證文獻之動態探討與研究,以期能明瞭市場化機制運作下的現今大學,如何能在產學合作方面所發揮實質效益?大學對於國家發展所真正能予以的扶助,是否導致大學角色與定位的混沌不明?又透過本研究,如何能重新檢視大學的地位,以使其能在教學、研究、服務三者間取得平衡? 本研究圍繞以從日本產學合作政策為出發,由其運作、機制及其發展,以檢視大學角色之轉變為主軸概念。事實上,在日本,大學的確佔有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其不僅擁有大批優秀研究開發人才,也裝備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高新技術開發中心。透過產學官合作,激發了大學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巨大潛力,並使大學、企業、政府機構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這對日本「知識產權立國戰略」的成敗,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2004年日本通過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Incorporation Policy of Japan’s National Universities)後,更為推進產學研合作邁開了一大步。此外,從「科學技術基本法」、「大學技術移轉促進法」到日本國立大法人化制度的實施,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除由原本的共同研究、委託研究、委託研究員制度、捐贈制度、設立共同研究中心、設置與學術有關的法人等多種合作形式,亦漸次朝向「大學創業」的產學模式開展。2001年日本提出的「平沼計畫」,即是希冀透過大學衍生企業(University Spin-off Venture Business, USVB)的發展,致力於促進大學研究成果實用化的工作,並期能活絡地域經濟的發展,促使日本創造新的產業,為國家取得競爭優勢。又在日本產學合作政策中,充份結合區域發展為其重要特色之一。在產業聚集中大學產學合作之推動與發展,更為其方興未艾的議題。基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在: 一、探討大學發展及其在市場機制運作下其功能與角色的轉變。 二、探討大學產學合作興起與發展趨勢。 三、探討大學產學合作理論模式及其內涵。 四、探討日本產學合作政策與產業聚集之發展概況。 五、評析日本技術先進首都圏地域產業聚集之產學合作形成之政策背景,探究其產學合作之政策效果,及其大學在聚集產學合作活動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定位。 六、根據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提出產學合作之相關具體結論與建議。 總的來說,透過本研究所獲致之主要發現及成果如下: 1.市場力量持續促動大學角色的轉變; 2.產學合作活動的方興未艾; 3.產學合作的質疑與衝突; 4.產學合作活動中大學角色與定位的明確化; 5.產學合作活動需建立起足夠之政策機制與誘因; 6.產學合作長期契約的建立與組織化; 7.運用產學合作深化產業聚集之發展。 在研究建議方面,則包括: 一、對於大學產學合作政策上之建議 1.提升產學合作誘因,減少產學歧異; 2.建構產學網絡機制,加速資源整合; 3.強化中介機構功能,促進功能發揮; 4.深化大學產學合作,創造產業價值; 5.營造產業創業環境,塑造創業氛圍; 6.借鑑國外發展經驗,融入本土精神; 7.推動大學法之發展,維縏學術自主。 二、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1.在研究內容上,由於時間上之限制,僅得就單一國家進行文獻資料之分析與探討,建議後續研究可再擴張跨國比較之研究內容,俾為更深入之探究。 2.在研究範疇上,由於理論上之限制,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及其他區域進行相關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由於在實徵資料上,多引述二手資料之文獻與調查資訊,因此,對於區域內大學產學合作與產學實際互動之實際概況,無法全盤了解,建議後續研究應可做更為詳盡之調查與分析。 4.在理論基礎上,本研究引用產業聚集理論進行大學產學合作之相關研究,由於未進行實證上之調查,因此,關於分析大學研究在產業聚集內創新能力上的地理外溢效果無法獲得實際數據,也因而使本研究僅得就文獻資料進行質化分析,建議後續研究可據此建構研究模型(如Jaffeirm或Zvi Griliches等有關知識生產函數與計算大學研發外溢之概念),進一步分析大學對於區域產學合作之實際衝擊及效益。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