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研究之目的為利用台灣五葉松 (Pinus morrisonicola) 幼苗,種植於無鋁毒害的土壤(農業用土) 及平溪野外採集具有鋁毒害的土壤 (煤礦棄土),並接種彩色豆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P.t.) 及龜紋硬皮馬勃 (Scleroderma areolatum, S.a.) 2種外生菌根菌,苗木生長2個月後,進行不同鋁濃度 (0 μM、300 μM、1000 μM和1300 μM) 及時間 (30天和70天) 的處理,進行生物量、植體養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葉綠素濃度測定,以了解不同處理對台灣五葉松苗木生長的影響及生理效應。結果顯示,台灣五葉松之生物量以0 μM鋁並接種 P.t. 處理,具最大生物量。植體養分中氮、磷、鉀、鈣、鎂隨著鋁濃度增加而減少,鈉則隨著鋁濃度增加而增加;未接種菌根菌的植體,會有較高的鈉累積,但氮、磷、鉀、鈣、鎂濃度則較低。另外,植體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葉綠素濃度也隨著鋁處理濃度增加而降低。比較兩種不同土壤的差異,農業用土即使經過了1300 μM濃度的鋁處理,土壤可置換鋁離子顯著低於煤礦棄土,證實台灣五葉松苗木在煤礦棄土上之生長及生理效應較農業用土壤劣勢。同時,台灣五葉松苗木生長於煤礦棄土中,其生長生理表現,接種菌根處理者較未接種處理者佳;而在大多數處理中,接種 P.t. 對於苗木的助益也優於接種 S.a. 之苗木。接種外生菌根菌能增加台灣五葉松在鋁逆境下的耐受性。在長期高濃度鋁處理下,未接種菌根處理下,苗木累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濃度明顯低於接種菌根處理者,而地下部乾重和氮、磷、鉀、鈣、鎂濃度也均大於未接種菌根處理者,證明外生菌根菌的苗木具有最優的耐鋁能力,而無外生菌根的植株則表現最差。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