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總統施政滿意度是統治正當性的基礎,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影響總統施政滿意度的因素,以及不同人選、不同黨籍的總統,民眾在評價總統施政滿意度的差異,與更換行政院長對總統施政滿意度所造成的影響。 本研究是採實證研究途徑,並利用次級資料研究法,範圍期間是從2000年到2012年,蒐集聯合報、中國時報與TVBS電視台發布的總統施政滿意度資料數據,並以「在職天數」、「政黨認同」、「事件衝擊」、「行政院長異動」與「經濟環境」因素,作為影響總統施政滿意度的解釋變數;其中,「經濟環境」又包括「經濟成長率」、「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痛苦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與「景氣燈號」等指標。 本研究透過複迴歸統計方式,先是分別找出適合三家媒體的總統施政滿意度變化之個別解釋模型,再進一步分析影響陳水扁第一任、陳水扁第二任、馬英九第一任的施政滿意度原因,最後比較陳水扁兩屆總統任期的差別,以及陳水扁與馬英九的異同。 研究結果發現,陳水扁在八年執政期間,施政滿意度明顯受到在職天數的影響,陳水扁上任後,雖然能享有蜜月期,但隨著在任時間愈長,施政滿意度愈低,但馬英九在這部分卻不顯著。 其次,除了陳水扁第一任外,包括陳水扁第二任、馬英九第一任,施政滿意度均明顯分別受到民進黨、國民黨政黨認同的影響;不僅如此,當總統施政滿意度陷入谷底時,仍然會有一群人始終對總統的施政表現給予正面評價,主要因為藍綠政黨認同之基本盤幫忙支撐。 經濟環境部分,陳水扁第一任的施政滿意度,主要受到經濟成長率的影響;馬英九第一任則是受到痛苦指數的影響。此外,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的解釋力,反而不及由這兩項數據加總後所構成的痛苦指數。而除了客觀的經濟指標外,直接測量民意所呈現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這項主觀指標在影響總統施政滿意度時,同樣具有較佳的解釋力。 至於事件衝擊為最穩定的解釋變項,不因總統人選而出現差異,然而,當總統任期當中,若是發生太多事件,將會成為民眾評價總統施政滿意度的重要依據,經濟環境因素反而不具解釋力,像陳水扁第二任就是處於這個情況。 研究結果也顯示,總統在更換行政院長時,對於提高施政滿意度只具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並不會對總統施政滿意度造成作用。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