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在1970年代的美國紐約,曼哈頓島東北方的南布朗士區(South Bronx)裡,誕生了,此後因為傳播科技的關係,進而影響席捲全世界迄今。嘻哈教父非洲邦巴塔(Afrika Bambaataa)成立了祖魯國(The Zulu Nation),一個組合了DJs、霹靂舞者、塗鴉藝術家還有街頭年輕人的組織,希望將南布朗士區年輕人的憤怒與熱情,從幫派械鬥導向音樂、舞蹈還有塗鴉。街舞作為一種舞蹈形式,體內流著嘻哈的基因,富含彈性、吸收力,讓接觸者透過肢體傳達出「我是獨立個體,我就是我」。隨著時代發展,街舞從過去象徵黑人內在精神的符碼,已經成為全世界任何人表達內在自我的方式。 1987年,台灣解嚴,資訊開始鬆綁;80年代末期,因為媒體藝人、錄影帶、舞廳文化等因素,嘻哈文化傳入台灣,街舞開始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其中,音樂錄影帶是年輕人注意到街舞的重要媒介,透過模仿音樂錄影帶當中的舞蹈,開始學習街舞。曾經在80年代中期,台灣街舞發展比日本還好,當時日本NHK電視台甚至來台拍攝跳街舞的人。但是因為當時社會觀感與眾多因素交相影響之下,第一代舞者多半在服完兵役後,選擇離開圈子,並未傳承原有的技藝。 1988年,更是台灣街舞文化發展重要轉折點。資深舞者小涵在訪談時表示從自己這一代(1988年左右)才開始傳承,「前輩們很厲害,可惜就是中斷了」。在幾乎沒有前人存留資源的情況下,1988年左右開始跳舞的舞者,因為想要跳舞而跳舞,不斷在過程中摸索,即使遭逢許多困境,但依舊憑藉著那股「想跳舞的心」奮鬥下來,當時更不會想到未來有一天會成為台灣舞蹈圈引領者,甚至開設舞蹈教室、透過跳舞賺取生活費。斷層後出現的舞者開始傳承並延續台灣的街舞文化,這20年來,從早期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到現在建構完整系統傳承,一路耕耘讓街舞在台灣深根發芽並茁壯。街舞文化背後所蘊含的意涵,是有深度、有廣度、有層次的。 然而,即使跳舞風氣在現在越行興盛,多少人清楚街舞在台灣的流變與實踐的狀況?在風氣不盛、資源不發達的90年代環境之下,資深舞者如何奮鬥?發展超過20年,隨著網際網路日趨發達,資訊流通更顯迅速,街舞的能見度不斷上升。而舞蹈本身是動的,充滿無限生命力,有鑒於此,我希望透過影像紀錄報導輔佐文字的方式,傳遞出舞者的熱情與活力。 本報導將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談起,帶領讀者了解街舞進入台灣初期的樣貌及台灣社會文化狀況,以及黃金十年的轉變過程,最後在邁入21世紀之初,面臨到網際網路發展,所產生的正向及負向影響,讓社會大眾看身在其中的舞者如何找到自我認同,以及他們對於跳舞至始至終不變的堅持熱情、付出與努力。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

Disclaimer: All third-party content on this website/platform is and will remain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is provided on "as is" basis without any warranties, express or implied. Use of third-party content does not indicate any affiliation, sponsorship with or endorsement by them. Any references to third-party content is to identify the corresponding services and shall be considered fair use under The Copyright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