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文以台灣戰後第一家生產山地流行歌唱片的「鈴鈴」公司爲個案,以音樂文化史及工業生產史的角度切入,追溯在政治、經濟地位皆屬於弱勢與邊緣角色的原住民族群,如何在1950、60年代,唱片工業掌握於本省人之手,政治檢查掌握於外省人之手的權力夾縫中,再現他們自己的庶民歌聲。由於當前山地通俗歌曲的文化工業相關研究仍置於幾近荒蕪的狀態,第二手資料闕如,因此本文作者嘗試以黑膠資料收集、田野調查、相關人物訪談等方式,試圖釐清「鈴鈴」唱片公司所生產山地歌曲的類型、生產過程,以及詞曲創作者、歌手、公司老闆、企畫等相關人物互動的關連性。本文以「鈴鈴」唱片公司作爲討論主體,因爲該公司不僅是戰後山地唱片的起始者,也是目前所知黑膠時代產量最高(估計約百張,千首左右歌謠)的山地流行歌生產者。對於瞭解戰後台灣原住民族「山地歌曲」由「部落傳唱」走向「商品販賣」的文化再製的過程,以及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文化認同、歌謠變遷與社會時代的互動,「鈴鈴」唱片的生產史及出版型態解讀是爲必要的探索路徑。本文將說明下列幾項重點:(1)「鈴鈴」公司投入山地唱片製造的時代背景與第一張山地唱片的誕生過程;(2)「鈴鈴」公司山地唱片的兩個系列:標號FL以及RR之間的類型差異與特色,製作班底等相關人物及背景;(3)最後,我試著以「鈴鈴」唱片山地歌曲的產製歷程,背後所涉及的音樂美學變遷做一個總結。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