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文採歷史研究法,將台灣戰後1949-1963年間的社會工作發展放置在這段期間的歷史脈絡里,透過蒐集口述歷史、圖書、研究報告、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政府出版品、統計資料以及報紙報導等資料,來觀察與討論這段期間台灣社會工作所呈現的樣貌。本文認為,台灣在戰後1949-1963年這十餘年間,對社會工作明顯存在著二種不同的認識與論述,一是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延續在大陸時期的經驗與思維,將社會工作現為是「社會部所從事的工作」,並視其為行使統治權與進行整體「社會控制」機制的一環;二是早年出生於中國大陸,在大陸就讀大學,之後留學海外,部份回國後在國民政府內擔任要職或於大學內任教,他們在隨國民政府來台後,部份在政府體系內擔任社會行政官員,部份從事學術工作或福利服務的實務工作,他們以擁有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服務方法、以及教育制度的「美式專業社會工作」來定義社會工作,而使得這個階段呈現出對社會工作具有「雙元化」的認識這樣的發展樣態。然而,「美式專業社會工作」的觀念與方法在這個階段逐漸為黨、政部門所注意,並且與政府部門中的社會行政相滲合。到了1964年,中國國民黨通過「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加強社會福利措施增進人民生活實施方針」這項重大政策文件,「美式專業社會工作」的部份論述與方法正式被政府行政部門吸納,也因而開啟了台灣社會工作另一個發展階段。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