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臺灣史做為歷史領域中,一個單獨且有價值的研究學門,亦不過是百年的時間。雖然自十七世紀以來,臺灣的歷史透過荷、西與中文,留下許多的記錄;但是把這些記錄視為史料進行研究,則是從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以後才開始。然而日治五十年的臺灣史研究成果,在光復以後來臺接收的國府大員眼中,如何被看待?經過研究之後,竟讓人有意外的發現。原來戰後初期(1945-1949),對於臺灣史的討論,反而全集中在日治時期。若按雜誌篇數數量多寡而定,較為人所重視的領域是產業史、經濟史、教育史、交通史、社會史、史料介紹、政治史、文學史、宗教史。這些議題的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讓初抵臺灣的接收人員,了解日治五十年臺灣發展的面貌。並且總結來說,正面的評價多過負面的評價。其次,對於清代與臺灣風土民情的文章,其數量不若日治那麼的多,動機屬於重新認識的性質。至於建構臺灣史的部分,以中國史框架討論臺灣史,則是戰後初期漸趨明朗的作法。1950年代以後,至少三十年的時間,臺灣學界對於臺灣史的研究方向,有一重大的翻轉,即是重視清代、忽視日治。這使得戰後初期,對於日治討論所累積的成果,面臨中斷的命運。如果本文有任何的貢獻,即是對於戰後臺灣史學史的開端,做出清楚的討論。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