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戰後台灣史的研究不是集中在二二八事件,便是以泛政治化的概念探討這時期的各種問題,甚至認為戰後的言論充滿中國化、去日本化的色彩,但透過公共空間中的女性論述重新去省思這些論斷,卻有不同的答案。本文取材戰後在台灣發行的24種報刊,並以當時頗受輿論界矚目的台灣女性形象隊及娼妓、女傭、婚姻等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這時期的媒體提供女性寬闊的發言空間,同時不管是標榜站在民眾立場的報刊,或是具有官方、黨派色彩的報刊,都未排除異質的盲論,儘管有的論述缺乏交集,彼此的對話又不時陷入失焦的情境,但有些話題在反覆討論下呈現實像。雖然經由媒體再現或設計的言論,不可能完全貼近真實,然而如果不同性質或時間的報刊對某一議題產生相似的說法,也曾形成交叉論辯,這樣的言論還是能反映社會的部份真實情境。更重要的是,這些議題所浮現的多元面向,不僅顯現戰後的台灣有國家認同問題,還有性別、權力、階級、族群、文化與地域等交錯的複雜關係,許多問題不只出現在台灣人與外省人之中,也一樣表現在外省人與外省人之間。因此本文從女性論述中的多重認同問題,看見了性別、階級、權力關係的變化不定,也觀察到族群、國家、文化或地域認同在這時期固然出現裂痕,卻也在相互交涉、調適著。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