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文討論日治時期頗負盛名,且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運動的兩位台灣人作家:張文環(1909~1978)及楊逵(1906~1985),他們在大東亞戰爭 (1937~1945)的動員情境下,如何在作品與公開言論中,形塑獨特的鄉土、階級、性別等倫理論述(ethical discourse)針對國家的戰爭動員進行協商轉化,也影響自身的思想與行動。本論文處理幾個核心問題:首先,張文環與楊逵同為戰爭期積極參與社會的文化人,他們運用怎樣的論述策略與國家霸權進行協商?這樣的論述為何總是以「倫理」的樣貌呈現出來?其次,從比較的層次觀之,這兩位台灣人日語作家的倫理論述反應了何種思想的差異?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戰爭動員時期的種種「倫理」論述語言?而經過分析比較可以得知,張文環與楊逵在戰爭期的確經歷了思想與行動上的轉向,而這其實與30年代台灣逐步被納入戰爭動員體制的過程息息相關。透過將「倫理」作為一種論述的分析對象而非先驗的道德判斷,本文試圖揭示在日本帝國的戰爭動員時期,台灣人日語作家經歷了同時來自於國家體制的強烈誘惑與壓制,因而他們展現出來的倫理論述也是屈折而曖昧的,必須被放置在國家戰爭動員與殖民現代性等脈絡之中加以理解,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挖掘其思想的價值。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