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論文考察民國以來,面對國體與政局更替動亂、國際勢力與世界大戰進逼、西學與現代資本主義衝擊之下,中國境內具備人類學教養的知識份子圍繞民族認同、現代新禮俗和鄉村建設的中國現代方案及其敘事話語。 論文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象徵開啟中國民俗學運動的北京大學徵集近世歌謠事件的1918年,結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論述脈絡依循以時間順序為本質的歷史、作為歷史化空間的民間民俗和體現現實時空特徵的實際社會調查,以追尋本真性作為結構論文的主軸,輔以共同體敘事的觀點,分別以民初神話研究、江紹原禮俗迷信研究、梁漱溟和費孝通的鄉村敘事為個案展開。 古史辨、人類學派和民族誌神話研究三個案,分別面向歷史、現代性與民族,藉此闡釋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話語,為民族認同話語的機制、型態及變化張本,而三者亦回應了神話研究作為一種民族歷史的建構和效果,導引出民族、歷史和現代性相互補充的敘事學。在江紹原禮俗迷信研究中,分析江氏有關迷信和民俗的表述及其意涵,試圖描繪江紹原論述中的「民間」及其折射出的現代性問題,該個案意義在於顯現科學話語主導的共同體敘事,展現文明進程與民族世界主義的心態。在梁漱溟和費孝通的鄉村建設敘事個案中,意欲聯繫梁氏和費氏兩人的鄉村建設計畫以考察一段鄉土精神史,討論「鄉土」如何成為本真性領域,即如何敘述「鄉土」,透過什麼方式生產何種精神性價值,其中將涉及它與誰對抗、解決何種問題的問題。 論文總結在以民族、民俗、鄉土的角度詮釋「中國」共同體的現代境遇,係近現代中國關於「民」的集體敘事,為大量發明傳統的年代。其中展現了中國現代認同的多層次性,以及以內在視野看待,以想像的同一性、延續性和本真性構築的共同體的意識形態和話語。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