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十年長期追蹤的老人樣本來探討台灣地區六十歲以上老人,其精神抑鬱(Depression)的狀況及程度,及其伴隨老人年齡的增加所發生的改變,以及不同出生世代、性別、教育程度及族群間所發生之抑鬱狀況與程度上的差異。最後則是從十年間老人家庭、社會經濟與健康狀況的變化,來分析其與老人抑鬱的關係,以找出影響老人發生精神抑鬱的因子。 方法:利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的1989年、1993年、1996年以及1999年四次主波的『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問題長期追蹤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以四波抑鬱量表(CES-D)皆完整回答者共1,755位60歲以上老年人當作研究樣本,建構老人抑鬱程度指數,並以此指數值10分或以上列為有抑鬱之老人,以此二者做為本研究之依變項。比較1989年與1999年之家庭狀況、社會經濟及健康狀況以及其抑鬱程度指數及有抑鬱者的比例,來測量其情境狀況及抑鬱狀況之變化,再以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以及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進行多變數分析其與抑鬱程度及有無抑鬱者比例間的關係,以探討老人精神抑鬱的影響因子。 結果:總體來看,臺灣地區1989年初訪時為六十歲以上之受訪老人,1989年之抑鬱盛行率為21.7%,經比較四次追蹤調查抑鬱狀況,發現十年間四次訪查顯示皆沒有抑鬱的老人有49.0%,而有11.7%的老人這十年間具有三至四次以上的抑鬱狀況。具有三至四次以上的抑鬱狀況係以1914年或以前出生世代(7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為最高(21.1%);女性高於男性(女:17.9%;男:6.7%);教育程度較高之國中以上的老年人其有三至四次抑鬱的較少(無受教育:17.9%;國小:29.0%;國中:4.1%;高中及以上:3.6%)。抑鬱程度及有抑鬱者老年人的比例十年間都是伴隨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呈現提高或增加的趨勢。且十年前後從有配偶變為無配偶者(有→無)、經濟狀況從良好到不好者(良好→不好)、自評健康狀況從良好到不好者(良好→不好)、失能狀況由無失能到有失能(無→有)以及體能狀況從良好到不好者(良好→不好),其十年間抑鬱程度、及有抑鬱者老年人的百分比皆顯著上升。在控制了其他因子後,複迴歸以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皆顯示老年失去配偶、經濟狀況不好或變不好、自評健康不好或變不好、失能或變失能以及體能狀況不好或變不好等因子,對於十年後的抑鬱狀況及程度具有顯著影響,此外,原來有抑鬱也會增加十年後仍有抑鬱的風險,這些均為台灣老人抑鬱的重要影響因子。至於與子女同住狀況之變化和工作狀況之變化對於老年人的抑鬱狀況之影響,其結果並不明顯。 關鍵詞:長期追蹤、台灣地區、老人、精神抑鬱

Full Text
Published version (Free)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