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LANGUAGE NOTE | Document text in Chinese; abstract also in English.當下中國的醫患關係非常緊張,看病難、看病貴似乎成了無解的難題。同時,當下中國的生命倫理原則,如“知情同意”, 幾乎都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文章指出,“講信修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崇尚競爭的現代西方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機械地照搬生命倫理原則,就會使這些原則成為缺乏道德正當性、邏輯合理性,以及醫療建設性的種種教條。文章旨在探討建構儒學生命倫理學的必要性和現實性。作者 認為,以中國文化建構中國生命倫理學不是一個偽命題。依靠中國生命倫理學解決當下中國的問題不僅是一項具有理論必要性和現實迫切性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更是中國學者是否為世界文化發展做出貢獻的挑戰。In the West, informed consent is part of the leg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people are fully informed about or can participate in their own health treatment. It emphasizes the idea that patients are autonomous and have both the legal and moral rights to control their own bodies. However, in China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is concept has been changed. The idea of protecting the patient has become a means of protect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en they fail to fulfill their duties. A moral dilemma occurs when “foreign” ideas and principles are “imported” into China: they lack the cultural and moral foundation to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This essay provides a Confucian moral response to bioethical issues such as informed consent, pointing out their limits or even potential dangers when practiced in China. For instance, the tension implicit in informed consent has ruined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a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doctor as one of caring and knowing better. As a physicia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occur in hospitals when imported ideas are deployed so dogmatically that rational principles lose their reasonableness.DOWNLOAD HISTORY | This article has been downloaded 67 times in Digital Commons before migrating into this platform.

Highlights

  • 2. 泛化知情同意:喪失了道德的正當性與正義性 將原本被視為無價值的生命,轉化為有價值的生命,這是知情 同意原生的道德正當性、道德正義性所在。由於病人原本就是有價 值的生命,因此知情同意泛化到常規醫療過程中,其殘存的價值就 是要將病人當成“小白鼠”對待,這在倫理道德上不具備正當性,也 不具備正義性。 知情同意的前提是知情理解。要理解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儲 備,甚至是相應的思維訓練。眾所周知,在醫學知識方面,患者和 醫生之間處於完全不對稱的狀態。醫生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患 者的醫學知識幾乎是零。當醫生以專業的語言告知患者專業問題 時,患者幾乎不可能理解醫生所交代的醫療問題。大多數情況下, 患者是知情但不理解。知情不理解的前提下,讓患者進行知情同意 簽字本身的道德正當性和正義性就值得懷疑:這種知情同意幾近知 情強迫,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強迫行為比納粹的行為更無情。 疾病已經令患者及其家人處於焦慮、不安和恐懼等負面心理狀 態之中,在這些負面的心理活動控制之下,患者及其家屬很難客觀、 公正和理性地理解醫生告知的病情狀態以及醫療干預的結果。泛化 知情同意操作,迫使處於這樣負面情緒心理狀態下的患者及其家屬 做出的知情同意,其本身就有不道德,違反正義原則的嫌疑。疾病 已經令患者及其家屬恐懼、焦慮和不安,而醫療干預措施本身潛在 的各種風險並不比疾病的風險更小,甚至是更大。在這種背景下, 知情告知和知情同意操作本身不是減少了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而 是加劇了患者的負面情緒,而這本身就與醫療初衷相違背。.

  • 實問題都指向一個問題, 即由於“啟蒙運動工程的失敗”所引發的 “文化 理論困境”(《生命倫理學基礎》,頁 1 及 85)1。西方生命

  • (3) 范瑞平教授在其文章《導言:中國生命倫理學何在?》中提出:“這裏根本不存 在‘為什麼中國的生命倫理學要香港的一些人來建構’的問題。”這個涉及“地域”的 爭論中,與學術本無關,但是又有關,其所揭示的問題是:不思進取的學術壟斷 者、學者有那麼點卑鄙地指責學術創新者的味道、阻礙學術創新與超越的心理。 (見范瑞平:〈導言:中國生命倫理學何在?〉,《中外醫學哲學》,2011年, 第IX卷,第1期,頁1-8。)

Read more

Summary

Introduction

2. 泛化知情同意:喪失了道德的正當性與正義性 將原本被視為無價值的生命,轉化為有價值的生命,這是知情 同意原生的道德正當性、道德正義性所在。由於病人原本就是有價 值的生命,因此知情同意泛化到常規醫療過程中,其殘存的價值就 是要將病人當成“小白鼠”對待,這在倫理道德上不具備正當性,也 不具備正義性。 知情同意的前提是知情理解。要理解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儲 備,甚至是相應的思維訓練。眾所周知,在醫學知識方面,患者和 醫生之間處於完全不對稱的狀態。醫生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患 者的醫學知識幾乎是零。當醫生以專業的語言告知患者專業問題 時,患者幾乎不可能理解醫生所交代的醫療問題。大多數情況下, 患者是知情但不理解。知情不理解的前提下,讓患者進行知情同意 簽字本身的道德正當性和正義性就值得懷疑:這種知情同意幾近知 情強迫,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強迫行為比納粹的行為更無情。 疾病已經令患者及其家人處於焦慮、不安和恐懼等負面心理狀 態之中,在這些負面的心理活動控制之下,患者及其家屬很難客觀、 公正和理性地理解醫生告知的病情狀態以及醫療干預的結果。泛化 知情同意操作,迫使處於這樣負面情緒心理狀態下的患者及其家屬 做出的知情同意,其本身就有不道德,違反正義原則的嫌疑。疾病 已經令患者及其家屬恐懼、焦慮和不安,而醫療干預措施本身潛在 的各種風險並不比疾病的風險更小,甚至是更大。在這種背景下, 知情告知和知情同意操作本身不是減少了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而 是加劇了患者的負面情緒,而這本身就與醫療初衷相違背。. 實問題都指向一個問題, 即由於“啟蒙運動工程的失敗”所引發的 “文化 理論困境”(《生命倫理學基礎》,頁 1 及 85)1。西方生命 (3) 范瑞平教授在其文章《導言:中國生命倫理學何在?》中提出:“這裏根本不存 在‘為什麼中國的生命倫理學要香港的一些人來建構’的問題。”這個涉及“地域”的 爭論中,與學術本無關,但是又有關,其所揭示的問題是:不思進取的學術壟斷 者、學者有那麼點卑鄙地指責學術創新者的味道、阻礙學術創新與超越的心理。 (見范瑞平:〈導言:中國生命倫理學何在?〉,《中外醫學哲學》,2011年, 第IX卷,第1期,頁1-8。) (6) 范瑞平教授在其《研究方法論的轉向》中指出:“重構中國的理論、原則和論證 來用於中國的實踐和指導我們的政策。這一工作當然須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學 說、經驗和發展,但絕不能採取拿來主義、生搬硬套的態度。相反,構建中國生 命倫理學意味著一個全方位的研究方法論的轉向,即從‘照搬’轉向‘重構’。” (見 范瑞平:〈研究方法論的轉向〉,《中外醫學哲學》,2009 年,第 VII 卷,第 1 期,頁 2。) 1. “一”與孔子儒學思想體系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知者與?”對曰:“然。非 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四書集注》)7 在與學生子貢的對話中,孔子對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行了概括總 結。按照當今的語言習慣表述,孔子的“予一以貫之”解釋成:我的 思想體系不是根據經驗事實、不是通過歸納邏輯概括總結而成的, 而是通過演繹邏輯的推理建構出來的。所以只要掌握了“一”,就能 把握他的全部思想的精髓。而這個“一”又由於“貫”的演繹性使 之具有完整性的體系。同時,“一”的簡單性使孔子儒學思想具有簡 單性、樸素性、易普及性和易理解性。 孔子的“一以貫之”與恩格哈特教授在其《生命倫理學基礎》一 書中所要尋找的那個“標準的且充滿內容的”最基本道德或倫理學 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一”是標準的、且是最小的,可謂是最小的道 德或倫理;“貫”又使其思想呈現為充滿內容,具有多樣性和包容 性。

Results
Conclusion
Full Text
Paper version not known

Talk to us

Join us for a 30 min session where you can share your feedback and ask us any queries you have

Schedule a call

Disclaimer: All third-party content on this website/platform is and will remain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is provided on "as is" basis without any warranties, express or implied. Use of third-party content does not indicate any affiliation, sponsorship with or endorsement by them. Any references to third-party content is to identify the corresponding services and shall be considered fair use under The CopyrightLaw.